2012年2月23日 星期四
Betelnuss Mädchenshops Taiwan / 2012 臺灣檳榔商店空間研究
STADTFOESCHUNG - TAIWAN
PDF檔 https://issuu.com/25939/docs/betelnuss_ma_dchenshops_2012
https://issuu.com/25939/docs/betelnuss_ma_dchenshops_2012 https://issuu.com/25939/docs/betelnuss_ma_dchenshops_2012
https://issuu.com/25939/docs/betelnuss_ma_dchenshops_2012
https://issuu.com/25939/docs/betelnuss_ma_dchenshops_2012
Hallo! Servus! / 2012
以物易物.街道的人情與城市秩序
——「Hallo! Servus!」行動計畫策展論述
1. 計畫緣起|以一聲問候,開啟城市觀察
本計畫從一句平實的問候「Hallo! Servus!」展開——我們以最日常的語彙,發動一場關於城市如何被觀看、被觸碰與被理解的行動。旅人最先記住的,常是街頭攤販:短暫對話即可交換大量在地資訊;而「街販—行人—空間」的微型場景,是觀察都市活力的最佳切口。
命題:在不同制度與文化下,街頭買賣如何形塑都市節奏與社會關係?以物易物能否重置我們對「價值」與「信任」的想像?
2. 研究背景與比較觀察|台灣、約翰尼斯堡、德國
* 台灣的街販 以機動、彈性著稱,常以手推車、發財車或機車取代店面。雖受法規與稽查限制,但其低租金與高靈活度,回應了真實的生活需求,並以「人情味」降低交易距離。
* 約翰尼斯堡的街販 多由其他非洲國家移入的工作者組成,長時間於人行道與廣場營生,辛勤勞動以維持基本生計,凸顯都市邊陲群體的經濟韌性。
* 德國的街販 受營業時間與空間管理規範影響,街販多呈現相對「固定且合規」的狀態,機動性較低,但秩序分明;週末店鋪休息亦為街販提供服務缺口。
比較觀點:三個場域構成一條從「高機動/弱合法性」(台灣)到「高秩序/低機動」(德國)的光譜;約翰尼斯堡則凸顯移動群體的生存策略。這些差異折射的是制度、經濟與公共空間文化的多重層理。
3. 為何「流動」?|一種被迫的選擇與城市需求的回聲
在經濟不景氣的情境下,許多人轉向小本流動生意以降低租金與固定成本;即便面對警察稽查與罰單,仍選擇上路。手推車、貨車或機車成為替代店面的載體——它更貼近街道、貼近人群,也更能回應碎片化的市場需求。 策展立場:流動攤販不是單一問題,而是城市治理、稅制公平、公共衛生、交通安全與生存權之間的「多方拉扯」。其存在,是都市真實需求的回音室。
4. 以物易物與價值觀|不等價交換與「心理價值」
本計畫將以物易物作為方法學:
* 不必等價:交換建立在彼此的需求關係與互信機制上;價值不只由價格決定,還包含記憶、文化意義與關係的建立。
* 信任為基礎:貨幣是有效率的交易工具,但並非唯一方案;在金融信任動搖(如金融危機)時,交換成為可被重新思考的生活實踐。
* 數位延伸:網路出現多種交換平台,顯示「非貨幣價值」在新的社會基礎設施中被再度召喚。
策展詮釋:我們不浪漫化以物易物,也不否定貨幣,而是把「交換」還原為社會關係的生成與談判。此處的價值,是可以被說出、被分享、被共同定義的。
5. 行動方法論|公共空間中的「接觸—對話—交換—回饋」
我們以一個可移動攤位為行動載具,進入街道與人流之中,依序完成:
* 接觸:以日常問候開場,降低對話門檻。
* 對話:展示來自台灣的日用品、食品、書籍與文化意象小物,讓每件物件都成為「說話者」。
* 交換:以物易物,不設定價,邀請對方提出願意交換的物件或承諾。
* 文化介紹:以「奉茶文化」作為待客之道,縮短陌生距離。
* 回饋:蒐集回答與觀察筆記,核心問題包括:「你知道台灣在哪裡?」「你如何看待交換經濟?」
觀眾角色:從被觀看者,轉為參與者、共同作者與價值共同體的一員。
6. 載具與視覺語言|嬰兒車改造、步行節奏與客家花布
* 為何是嬰兒車(Kinderwagen)? 在歐洲城市,推嬰兒車散步是尋常之景。嬰兒車的形象親和、速度緩慢、易於停留,能創造被動與主動之間的**「友善掩飾」與停駐時刻**,也具有強烈的視覺辨識度。
* 不是腳踏車? 相較之下,自行車代表更快的穿越與目的導向,不利於對話生成與長時間停留。
* 材質與文化 以客家花布(傳統圖騰)覆以工業製品,將東方文化意象與西方日常器物並置,形成跨文化的即視衝突與吸引點;同時兼顧機動性與運輸性,對應流動攤販的本質需求。
7. 為何在德國進行?|秩序中的縫隙,慢行中的相遇
德國城市擁有完整的公共空間系統與步行導向的節奏,提供了慢速交流的現場條件;週末店鋪休息的制度亦創造服務空缺。雖然臨時街售屬法律灰區,本計畫定位為**「行動測試」: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對制度—日常—人情**之間關係的藝術性試探。
8. 城市與公共空間的再閱讀|從攤販看見制度與歸屬
攤販是認識一座城市的基礎印象生成器:
* 它使開放空間不再抽象,而成為居民可自由活動、可暫留與交流的場域。
* 固定攤販在時間與地點上建立認同;移動攤販則在法律與空間的縫隙中求生,收入更不穩定。
* 在發展中/已開發國家裡,公共空間皆是社會過程的產物:規範、階級與文化想像,透過「可否擺攤」「何處可停」等細節被具體化。
文學對話:如卡爾維諾所言,攤上的物並非只因自身而珍貴,而是作為其他價值的符號而發光——優雅、權力、博學、奢侈……這正是本計畫欲讓觀眾親身體會的價值轉譯。
9. 展覽呈現與檔案建置
* 現場:嬰兒車改造裝置、待客茶水、可交換之台灣物件、交易與對話記錄牆。
* 檔案:
* 互動筆記(交換清單/故事片段/觀眾語錄)。
* 影像紀錄(行動路徑、停留點、對話片段)。
* 制度對照(台灣/約翰尼斯堡/德國的街販规则摘要)。
* 聲音:播放清單《Numérique - Magical》(FrenchLAB, MEA),作為城市節奏與行動溫度的聲音地景。
10. 預期影響與評估指標
* 文化理解:觀眾對台灣文化的辨識度與興趣提升(以問卷與回饋卡量化)。
* 信任實驗:不標價的交換成功率、談判時長、重複互動比例。
* 公共性討論:觀眾對「街販與公共空間管理」的看法變化;是否產生針對地方制度的建設性意見。
* 美學收穫:以設計語言(嬰兒車×花布×街道)激發對「秩序內的人情」的感知。
11. 結語|把價格關掉,讓關係發聲
「以物易物」不是回到過去,而是將價值的定錨從「價格」轉向「關係」。在問候、遞茶與交換的慢速時刻中,城市露出牠的心跳:它不只有規則,更有人情;不只有效率,還有等待。這就是我們想與觀眾共同經驗的——在秩序之中,重新發明信任。
——「Hallo! Servus!」行動計畫策展論述
1. 計畫緣起|以一聲問候,開啟城市觀察
本計畫從一句平實的問候「Hallo! Servus!」展開——我們以最日常的語彙,發動一場關於城市如何被觀看、被觸碰與被理解的行動。旅人最先記住的,常是街頭攤販:短暫對話即可交換大量在地資訊;而「街販—行人—空間」的微型場景,是觀察都市活力的最佳切口。
命題:在不同制度與文化下,街頭買賣如何形塑都市節奏與社會關係?以物易物能否重置我們對「價值」與「信任」的想像?
2. 研究背景與比較觀察|台灣、約翰尼斯堡、德國
* 台灣的街販 以機動、彈性著稱,常以手推車、發財車或機車取代店面。雖受法規與稽查限制,但其低租金與高靈活度,回應了真實的生活需求,並以「人情味」降低交易距離。
* 約翰尼斯堡的街販 多由其他非洲國家移入的工作者組成,長時間於人行道與廣場營生,辛勤勞動以維持基本生計,凸顯都市邊陲群體的經濟韌性。
* 德國的街販 受營業時間與空間管理規範影響,街販多呈現相對「固定且合規」的狀態,機動性較低,但秩序分明;週末店鋪休息亦為街販提供服務缺口。
比較觀點:三個場域構成一條從「高機動/弱合法性」(台灣)到「高秩序/低機動」(德國)的光譜;約翰尼斯堡則凸顯移動群體的生存策略。這些差異折射的是制度、經濟與公共空間文化的多重層理。
3. 為何「流動」?|一種被迫的選擇與城市需求的回聲
在經濟不景氣的情境下,許多人轉向小本流動生意以降低租金與固定成本;即便面對警察稽查與罰單,仍選擇上路。手推車、貨車或機車成為替代店面的載體——它更貼近街道、貼近人群,也更能回應碎片化的市場需求。 策展立場:流動攤販不是單一問題,而是城市治理、稅制公平、公共衛生、交通安全與生存權之間的「多方拉扯」。其存在,是都市真實需求的回音室。
4. 以物易物與價值觀|不等價交換與「心理價值」
本計畫將以物易物作為方法學:
* 不必等價:交換建立在彼此的需求關係與互信機制上;價值不只由價格決定,還包含記憶、文化意義與關係的建立。
* 信任為基礎:貨幣是有效率的交易工具,但並非唯一方案;在金融信任動搖(如金融危機)時,交換成為可被重新思考的生活實踐。
* 數位延伸:網路出現多種交換平台,顯示「非貨幣價值」在新的社會基礎設施中被再度召喚。
策展詮釋:我們不浪漫化以物易物,也不否定貨幣,而是把「交換」還原為社會關係的生成與談判。此處的價值,是可以被說出、被分享、被共同定義的。
5. 行動方法論|公共空間中的「接觸—對話—交換—回饋」
我們以一個可移動攤位為行動載具,進入街道與人流之中,依序完成:
* 接觸:以日常問候開場,降低對話門檻。
* 對話:展示來自台灣的日用品、食品、書籍與文化意象小物,讓每件物件都成為「說話者」。
* 交換:以物易物,不設定價,邀請對方提出願意交換的物件或承諾。
* 文化介紹:以「奉茶文化」作為待客之道,縮短陌生距離。
* 回饋:蒐集回答與觀察筆記,核心問題包括:「你知道台灣在哪裡?」「你如何看待交換經濟?」
觀眾角色:從被觀看者,轉為參與者、共同作者與價值共同體的一員。
6. 載具與視覺語言|嬰兒車改造、步行節奏與客家花布
* 為何是嬰兒車(Kinderwagen)? 在歐洲城市,推嬰兒車散步是尋常之景。嬰兒車的形象親和、速度緩慢、易於停留,能創造被動與主動之間的**「友善掩飾」與停駐時刻**,也具有強烈的視覺辨識度。
* 不是腳踏車? 相較之下,自行車代表更快的穿越與目的導向,不利於對話生成與長時間停留。
* 材質與文化 以客家花布(傳統圖騰)覆以工業製品,將東方文化意象與西方日常器物並置,形成跨文化的即視衝突與吸引點;同時兼顧機動性與運輸性,對應流動攤販的本質需求。
7. 為何在德國進行?|秩序中的縫隙,慢行中的相遇
德國城市擁有完整的公共空間系統與步行導向的節奏,提供了慢速交流的現場條件;週末店鋪休息的制度亦創造服務空缺。雖然臨時街售屬法律灰區,本計畫定位為**「行動測試」: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對制度—日常—人情**之間關係的藝術性試探。
8. 城市與公共空間的再閱讀|從攤販看見制度與歸屬
攤販是認識一座城市的基礎印象生成器:
* 它使開放空間不再抽象,而成為居民可自由活動、可暫留與交流的場域。
* 固定攤販在時間與地點上建立認同;移動攤販則在法律與空間的縫隙中求生,收入更不穩定。
* 在發展中/已開發國家裡,公共空間皆是社會過程的產物:規範、階級與文化想像,透過「可否擺攤」「何處可停」等細節被具體化。
文學對話:如卡爾維諾所言,攤上的物並非只因自身而珍貴,而是作為其他價值的符號而發光——優雅、權力、博學、奢侈……這正是本計畫欲讓觀眾親身體會的價值轉譯。
9. 展覽呈現與檔案建置
* 現場:嬰兒車改造裝置、待客茶水、可交換之台灣物件、交易與對話記錄牆。
* 檔案:
* 互動筆記(交換清單/故事片段/觀眾語錄)。
* 影像紀錄(行動路徑、停留點、對話片段)。
* 制度對照(台灣/約翰尼斯堡/德國的街販规则摘要)。
* 聲音:播放清單《Numérique - Magical》(FrenchLAB, MEA),作為城市節奏與行動溫度的聲音地景。
10. 預期影響與評估指標
* 文化理解:觀眾對台灣文化的辨識度與興趣提升(以問卷與回饋卡量化)。
* 信任實驗:不標價的交換成功率、談判時長、重複互動比例。
* 公共性討論:觀眾對「街販與公共空間管理」的看法變化;是否產生針對地方制度的建設性意見。
* 美學收穫:以設計語言(嬰兒車×花布×街道)激發對「秩序內的人情」的感知。
11. 結語|把價格關掉,讓關係發聲
「以物易物」不是回到過去,而是將價值的定錨從「價格」轉向「關係」。在問候、遞茶與交換的慢速時刻中,城市露出牠的心跳:它不只有規則,更有人情;不只有效率,還有等待。這就是我們想與觀眾共同經驗的——在秩序之中,重新發明信任。
Hallo! Servus!
Motiv
Wie lässt sich eine Stadt wirklich sehen?
Eine schlichte Begrüßung genügt, um ein Gespräch zu öffnen und Kultur in Bewegung zu setzen. Für Reisende sind es oft die Straßenverkäufer, die den tiefsten Abdruck hinterlassen. In ihren kurzen Sätzen, im Austausch von Blicken und Waren, öffnet sich ein Archiv des städtischen Lebens.
Straßenverkäufer und urbane Vitalität
Sie sind das Rauschen im Hintergrund unserer Wege, die Patina des Alltags. Jede Region formt ihre eigene Straßenverkäuferkultur. In diesem bewegten Gefüge zeigen sich die wirkliche Stadt—ihre Kultur, ihre Ökonomie, ihre unsichtbaren Netze.
Motiv
Wie lässt sich eine Stadt wirklich sehen?
Eine schlichte Begrüßung genügt, um ein Gespräch zu öffnen und Kultur in Bewegung zu setzen. Für Reisende sind es oft die Straßenverkäufer, die den tiefsten Abdruck hinterlassen. In ihren kurzen Sätzen, im Austausch von Blicken und Waren, öffnet sich ein Archiv des städtischen Lebens.
Straßenverkäufer und urbane Vitalität
Sie sind das Rauschen im Hintergrund unserer Wege, die Patina des Alltags. Jede Region formt ihre eigene Straßenverkäuferkultur. In diesem bewegten Gefüge zeigen sich die wirkliche Stadt—ihre Kultur, ihre Ökonomie, ihre unsichtbaren Netze.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