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當時有一部電影“練習曲”,好吧就算是一個屁孩、跟風仔吧。這詞彙那年還沒有。就是一個契機,我的冒險該行動了吧。8月2號出發,8月4號嘎然結束。短短3天的經歷,為何麼至今我對生活樣態的衝擊還是很強大。旅程中遇到許多人事物等都是新鮮的?無法當下消化。第一趟旅程的目標是探訪沿海地區的村落(聚落),在那之前對於台灣這塊土地實在太陌生了。用建築人的觀點規劃這趟旅程,無論新舊空間就是想去體驗。但空間研究真的是我喜歡的嗎?旅程沿路上的風景如果沒有當時的影像紀錄或許都以遺忘殆盡,但是與人接觸的溫度以及對話內容卻迴聲蕩漾存留至今。生活百態的歷練在那些觸及的人短暫的關係聯繫。是一個珍貴的禮物。
隨身帶著一份經建版台灣地圖,那年還沒有智慧型手機可以查詢google地圖。我想路徑應該是這樣吧?后里、大甲、大安、清水、彰化、福興、鹿港、王公、芳苑、大城、麥寮、台西、四湖、口湖(第一天),東石、布袋、南鯤鯓、台南市(第二天)。這些村落對於我來說都好遙遠,如果沒有特定目的,任何人會想要去探訪嗎?在那個年紀就隱約想著這些關於地域性以及生活侷限性的資源差異。當然這樣的體悟並非在這趟旅程才產生的。在那之前雲林斗六的大學生活,花蓮鳳林的替代役生活,都感受到國家資源極度分配不公的事實。
台中的路段其實已經算是生活路徑了,高中3年在大甲,大學時期跟老師在清水工作室。這區域的風景不算陌生。到了彰化沒有直接往市區行徑,到了福興鹿港一帶,印象中是木刻產業,神轎神佛雕刻在公路上都可以看到密集的工廠。那時候福興榖倉好像才修復玩沒多久,也還未開放。當年的就建築再利用議題如小火苗般正在點燃,至少就一個念建築領域的我,還是很嚮往想知道這一切的知識。
鹿港龍山寺在大學時期就已開使修復了,今天2020年8月底再回頭看都以,這漫長的修復時間真是一個考驗。如果是我,我會投入古蹟修復的領域嗎?即便當時有修過文資係的一些課程,但我內心因該還是有所嚮往的吧?
關於貝殼廟的踏查,也許在出發前就有所聞在網路上曾經看過相關訊息吧?這是陰廟嗎當時所見的第一印象,或是這也太浮誇的吧?整個牆面都是珊瑚貝殼,到底是去哪裡收集材料。這是海底龍宮嗎?老實說那廟中泥偶得之態實屬詭異。這廟的主人為什麼願意花這麼多心思在這建築上面呢?這是對信仰的執著還是另有感人故事讓他願意將生命大部分時間投入在其中?我想至今的我也很難為一個事件完整又華麗的呈現在世人面前。
往王功,雞蛋冰與小朋友們,偏鄉的孩子暑假在幹嘛呢?也許就是推銷自家的冰品吧。
我自己也是鄉下孩子,要跨離自己的村落如果沒有其他教育外力推進或是家庭生活在領域延展,大多數的人還是會被困在小小的生活圈內。所以我才會有對知識渴求的動力。那麼這些孩子又如何呢?
路上遇到一位阿伯在剝牡蠣(蚵仔),首先視覺衝擊是原來我們常吃的食物是這些老人家辛苦處理後販賣到市場去的。
印象中第一天就騎了接近200公里,隨身筆記本不知放到哪裡去了。那是第一次單車行哩程數破百的體驗。大腿和屁股肌肉都有受傷。心想這才是第一天那接下來呢?還有幾天可以騎完?今晚要住哪裡?太貴的地方住不起啊!心中有多少小劇場在那太陽快下山前。路長在嘴巴,我想是吧。開口詢問,破爛台語在口湖要怎麼搭訕他人啊?一大堆問題?我最後到了派出所詢問警察哪裡有住宿地方。我覺得鄉村的人真的特別喜歡幫助他人?這也是在雲林唸書的體悟吧。警察聯絡了當地的旅館也請他們來接我過去住處。依稀記得海港傍晚的市集,是夜市嗎?印象已經模糊。那一晚到底好不好睡因該很難受吧?曬傷和腳痛的狀態下。
旅程終點酸然停滯在台南市,但那種不甘心的情緒一直醞釀這一定要企劃下一趟旅程的動力。但是何時還有新的契機可以成行,我也不曉得。
ps:
書寫於2020的秋季依然記憶清晰,只是有些遺憾依然存留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