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流域地誌 / Watershed Chorograph

我們來自同一把泥土


探討人與自然之間的感知與共振。從地景的細微觀察、人文的探訪記錄是我所投入的方向。人們連結土地上生活的共同記憶。即便在無數次的遷徙中,即使物換心移能帶走的是對於土地上的情改寄托。此刻的交談是對於土地給予的溫暖,由不同人身上共同譜屬於集體的故鄉敘事,藉由田野調查方式反饋創作主題。此計畫預計由港區藝術中心發散調查清水地區各里區域內的土地採集。觀察每一區塊土地的色澤樣態的差異。


每一位關心生長在滋養自己土地的人都有一套哲理,不變的是人們彼此都會有著共同的信念。也因如此生活的土地上所傳達的訊息成為我所追求的信仰。從地景的細微觀察,人文的探訪記錄是我所投入的方向。人們連結土地上生活的共同記憶。即便在無數次的遷徙中,即使物換心移能帶走的是對於土地上的情改寄托。此刻的交談是對於土地給予的溫暖,由不同人身上共同譜屬於集體的故鄉敘事,藉由田野調查方式反饋創作主題。從個體到集體共識建立,從我到我們的關係連結,彼此理解以及朝向更好的生活想像前進。


We Come from the Same Handful of Earth


This project probes the sensing and resonance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I devote myself to the minute observation of landscapes and to humanistic field notes. People are bound by a shared memory of living upon the land. Across countless migrations—though things change and hearts shift—what we carry with us is an affection entrusted to the soil.


Our conversation in this moment is the warmth the land gives. Through different individuals, we collectively compose a homeland narrative, which in turn feeds back into the themes of creation through field research. The project will radiate outward from the Taichung Harbor Art Center, conducting surveys and soil gatherings across the neighborhoods of Qingshui District, observing the chromatic and textural differences of each patch of earth.

Everyone who cares for the land that has nourished them holds a personal philosophy; what remains constant is a shared conviction among people. Thus, the messages conveyed by the land we inhabit have become the faith I pursue. I return to the fine-grained study of landscape and to humanistic documentation. People connect through the common memory of living with the land. Even after innumerable journeys—amid changing things and shifting hearts—what we bear away is our emotional attachment to the soil.


This present dialogue is the warmth bestowed by the land. From many lives, we score a collective story of home, and through fieldwork the themes of the work are refined. From the individual toward collective consensus, from “I” to “we,” we build relations, deepen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move forward toward richer imaginaries of a life well liv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創作過程田野調查 :土的養分

清水區位於大甲溪谷沖刷平原在這片豐饒的土地,可以觀察到土地肌理的各總樣貌,同一塊土地隨著時間可以呈現豐富的生命力。土壤表面的風化作用使地被裸露與帶有鐵質土質上呈現橘紅色,靠近水域的土地富含河流沖刷的有機質土質上呈現灰褐色。即便在同一區域或同水脈連結的土地,每一莊稼地的作物以及照料方式不同,所呈現的土壤色澤也彼此有所差異。

重要的土地公廟(清水開基福德祠),以此處為中心點發散至全區作為研究調查。人對於土地給予收成的敬重,在莊稼種植農田地及聚落中心會有土地公廟或小祠堂的建立。藉由土地公廟周邊的莊稼田地土壤採集方式,觀察每一區塊土地的色澤樣態的差異。


創作研究方法-土壤採集

清水地區信仰中心及土地公廟周邊採集土壤,經由清洗以及研磨後取得土壤測試樣本。從台地紅土到河谷地帶砂質土壤的色樣調查。標示採集時間以及空間座標位置,作為後續創作及研究基礎資料。提取土壤色樣分析,建立色票作為創作基礎色系。地理與科學,成為一個藝術與科學展示現場。預估以清水區域的信仰中心作為調查範圍,以32間土地廟宇為預估值,尋找32種色調。

 

實際創作採集地點分佈: 

1鰲峰山 大楊油槽附近 (紅土台地)

2鰲峰山下 五福圳流域稻田 (平原田土)

3外埔忘憂谷 大甲流域稻田 (平原田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眾參與過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域地誌

 

【我們來自同一把泥土】

我們來自同一把泥土。
清水的風景,不只是地理,更是一種心理記憶。
藝術,讓我們重新看見土地的顏色,
也讓我們聽見風與土的呢喃。

 

【清水記憶】

清水的色感,一年四季都是清脆的草綠。
從台1線進入市區前,
鰲峰山青綠的山坡最先映入眼簾。
風吹起的不只是稻浪,
以及山邊坡陣陣的草浪。
風,成為清水的招牌,
也是遠颺想像的翅膀。

 

【流域地誌】

我的創作源於一條熟悉的路徑。
從后里下切穿越大甲溪河谷,
浪漫的忘憂谷,帶來劇烈的地貌轉換。
紅土層與卵石,像教科書中呈現的切面,
那視覺衝擊,成為我創作的重要感悟。

 

【對土地的敬畏】

創作計畫開始之前,
我先到清水開基土地廟稟告。
祈求過程順利,感謝各土地神祇庇佑。
這是一場藝術修行,
也是對土地的敬畏與承諾。

 

【田野與方法學】

這個計畫由港區藝術中心展開,
走進清水各里,進行土壤採集。
同一片土地,因水脈、作物、照料方式不同,
展現出多樣的色澤與質地。
紅土台地是溫潤的橘紅,
水域旁的泥土層則帶著灰褐的冷靜色調。
我以科學的精神,
將土壤清洗、研磨,轉化為藝術的語言。

 

【土壤與藝術】

泥染的工序漫長。
萃取、曝曬、染布,
一次又一次的耐心試煉。
紅土與河砂混合後的未知色調,
像是一場創作中的探險。
在這裡,地質與藝術交錯,
孕育出新的想像。

 

【場域精神】

在港區藝術中心的川堂,

陽光隨晨曦與黃昏轉換,
布幔上土壤色澤也隨之流變。
微風拂動布幔,
如同一場迎賓的儀式。
土地的真實樣貌調性,
讓人們重新認識家鄉的美麗顏色。

 

【民眾參與】

你可曾好好觸摸過自己家鄉的風與土呢?
溫暖的紅橘色,
柔和的布幔隨風招手,
邀請您以不同的眼光看待這片土地。
這件作品,不只是藝術,
更是我與清水、與居民之間的對話。
這是一段屬於我們共同的土地記憶。





2025年5月9日 星期五

光之敘事 / The Narrative of Light

作品語意

以光盒為媒介,結合燈光、剪影與皮影戲,於校園廣場構築一座會呼吸的舞臺。裝置內建高演色燈源與精雕剪紙隔片,投射出森林、海洋、天空三幕動態場景,對應英雄旅程的啟程、試煉、歸返。參與學生不只是觀眾,更是共同編劇、導演與演員;他們透過設計角色剪影、書寫對白、操縱光軌,在互動回饋中代入自身生命經驗,思索出走的勇氣、困境中信念的淬煉,以及終能懷抱禮物返回群體的價值。光影交錯時,實體肢體與虛擬輪廓產生錯位視差,宛如翻頁的立體繪本,誘發跨學科想像:自然科的光學、語文的敘事、藝術的造形同時被點亮。整體動線安排為三入口:觀演、創作、分享,相互纏繞,鼓勵孩子在遊戲中精煉想像力,在合作中學會傾聽,最終於開放論壇般的光幕前,向社群講述屬於自己的光之寓言。這座裝置將公共空間轉化為靈感孵化場,讓每一次光束點亮,都成為啟動成長儀式的魔法瞬間。光盒在時間長河中不斷延伸新的故事層次與社群記憶。在夜幕降臨時,光點聚合,形成象徵勇氣的流星雨照亮心途與願景。


藝術裝置設計:黃英誠 (RAUM+藝術與開放空間實驗室)









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我的遊戲場我做主-兒童參與遊戲場設計』策展

斗南86鄉道橋下精靈穿越門成果展:讓孩子們化身遊戲場設計師


「我的遊戲場,我做主」參與式設計工作坊,邀請超過100位小朋友共同發揮創意,將他們的設計巧思融入未來的實體遊戲場。此次活動不僅提升了兒童的表意權,更透過設計過程培養孩子們的團隊合作與問題解決能力。

透過親自參與設計,孩子們對自己的遊戲場產生更強烈的歸屬感與自豪感,同時也有效凝聚了整個社區的向心力與認同感。這些充滿童趣與創造力的設計概念,將為未來共融遊戲場注入新的活力與想像。

地點:斗南鎮雲86鄉道橋下
藝術裝置設計:黃英誠 (RAUM+藝術與開放空間實驗室)


My Playground, My Say — Children’s Participatory Playground Design


“Spirit Portal” Showcase under Yun-86 Township Road Bridge, Dounan: Turning Children into Playground Designers


The curatorial project My Playground, My Say engaged more than one hundred children in a participatory design workshop, inviting them to channel their creativity into a future, built playground. Beyond celebrating imagination, the process upheld children’s right to be heard (expressive agency) and strengthened teamwork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roughout the design journey.


By taking part firsthand, the children developed a strong sense of ownershipbelonging, and pride in “their” playground.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ject fostered community cohesion and a shared identity. The playful, inventive concepts generated here will infuse the forthcoming inclusive playground with fresh energy and open-ended possibilities.


Venue: Under the Yun-86 Township Road BridgeDounan Township (Yunlin County)

Art Installation DesignHuang Ying-cheng (RAUM+ Laboratory for Art and Open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