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文化·敘事
開始決定空間書寫時心裡並沒有太清晰的輪廓去描述關切於哪些空間議題,或是對於這些議題並沒有太強烈感受或是提出一個清晰觀點。關於書寫計畫起點,我想在過去紊亂的思緒裡找到線索。回台灣後陸續整理這些時日的經歷驗證,重新回望這塊土地發生的一切故事。
文章是為了紀念和給我過去做一個註解,走過許多城市對照彼此間些許雷同之處,這是在德國求學時間,在不同城市間移動身份上也只能說是短暫的過客,這些場景為我留下怎樣的生命註解。我對自己家鄉這塊土地有些許陌生在他鄉拼湊過去的記憶,回過來我能為台灣這塊土地提供出合種有趣的訊息或願景。
與空間對話
回想當時的情境,用自我觀點或他者的觀點做一個類比,時空交錯間虛實故事舞台存在,在此安插些心裡的幻想和期待。從歷史性、都市生活片段、城市的設施、空間建築等等議題;或從一些平凡事物中找到特殊的意義,生活習慣、空間個性、民眾價值觀、文化具象等做論述,相對著也必須要有足夠的文獻作為佐證。
不用學術和一些艱深的用語使人理解,以主題分類和記憶的拼湊後建構出後續的主體內容。每個章節或許會有先關性的連結,些許章節做為城市研究歸類,或是一種理想性的願景最為想像。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是我不斷拜讀的好著作,虛構的故事裡體現城市中最微小但也很宏觀的城市視野。生活的小事都能夠以擬人化後能夠在腦海裡建構出一個清晰的舞台背景。用人的角度看城市,用城市的角度看人。人與空間到都市之間的聯繫。人有其個性那麼都市是否也能感受其強烈的個性呢?人塑造都市後,都市也塑造了人的性格。我也期待在書寫微小的事物上拼湊出場所精神,拼湊歷史圖像彼此間有何種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