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日 星期二

土地的477種色調 / The Palette of 477 Land Tones


土地的477種色調

每一位關心生長在滋養自己土地的人都有一套哲理,不變的是人們彼此都會有著共同的信念。也因如此生活的土地上所傳達的訊息成為我所追求的信仰。從地景的細微觀察、人文的探訪記錄是我所投入的方向。人們連結土地上生活的共同記憶。即便在無數次的遷徙中,即使物換心移能帶走的是對於土地上的情改寄托。此刻的交談是對於土地給予的溫暖,由不同人身上共同譜屬於集體的故鄉敘事,藉由田野調查方式反饋創作主題。從個體到集體共識建立,從我到我們的關係連結,彼此理解以及朝向更好的生活想像前進。

圖-01 外埔區稻田遠眺火焰山


場景一:季節的時序

圖-02 稻田四季樣態


土地的耕種過成由,春季的水淹到冬季的休耕,由水的涵養大地至最後莊稼經由火的煉化後,其養分又回饋於土地中。土地間依循著一種節奏構築一幅完整的生命系統。四季之中看顧著莊稼的種植稻收成,對於農夫而言心裏也是對此神聖的高山有著無數崇敬與感謝。


場影二:土的養分


外埔區位於大甲溪及大安溪河谷沖刷平原,外埔國中的學生來自區內的各里,永豐里(全里)、六分里(全里)、三崁里(全里)、大同里(全里)、大東里(全里)、水美里(全里)、鐵山里(全里)、馬鳴里(全里)、中山里(全里)、土城里(全里)、廍子里(全里)。區域內地質屬於紅土礫石層(后里台地)。在這片豐饒的土地,可以觀察到土地肌理的各總樣貌,同一塊土地隨著時間可以呈現豐富的生命力。土壤表面的風化作用使地被裸露與帶有鐵質土質上呈現橘紅色,靠近水域的土地富含河流沖刷的有機質土質上呈現灰褐色。即便在同一區域或同水脈連結的土地,每一莊稼地的作物以及照料方式不同,所呈現的土壤色澤也彼此有所差異。


圖-03 外埔區河川、區域排水分佈圖                              圖-04 后里台地地形面

圖-05 后里台地的紅土礫石層、大安溪河谷的沙岩礦層


場影三:田野調查


研究方法1-區域調查

外埔國中大門旁就是區內重要的土地公廟(學德宮),以此處為中心點發散至全區作為研究調查。人對於土地給予收成的敬重、對於樹靈的敬畏,在莊稼種植農田地及聚落中心會有土地公廟或小祠堂的建立。藉由土地公廟周邊的莊稼田地土壤採集方式,觀察每一區塊土地的色澤樣態的差異。

圖-06 外埔國中旁土地公廟(學德宮)


圖-07 外埔國中紅土礫石層

圖-08 外埔區信仰中心及土地公廟、祠堂調查研究

 

圖-09 外埔區信仰中心及土地公廟、祠堂調查-2

研究方法2-土壤採集


外埔地區信仰中心及土地公廟周邊採集土壤,經由清洗以及研磨後取得土壤測試樣本。從台地紅土到河谷地帶砂質土壤的色樣調查。標示採集時間以及空間座標位置,作為後續創作及研究基礎資料。提取土壤色樣分析,建立色票作為創作基礎色系。


圖-10 土壤採集樣本


圖-11 土壤採集樣本-2


貳、空間分析


一、基地分析

校園孕育知識在理性與感性的交織;美學與科學的函構,開啟對知識的渴望。農業鄉鎮裡的樣貌,對於對於土地的愛意及對於環境的關懷,感受土地上的旋律。不同泥土長出來的樣子,不同區域的展現不同色調,對於家鄉的認知和關懷。學生們雖然來自不同區域但共同在校園一同生活與成長。每個人都是未來國家關鍵的鑰匙,每個人都是未來關鍵的一員。在每日穿過門廊的,開啟求知的鑰匙。


作品設置於建築穿廊牆面上,學校師生每日主要動線,在視線上與作品交互作用。每日人潮最多的交會點。作品設置此處,考量長時間可以避免日曬雨淋。維護管理上方便整理。穿廊開口部方位為東西向,物理環境條件觀察下午光線會從穿廊灑落。但不至於強光會直接投影在牆面上。藉由間接光源投射至作品裝置上。


圖-12/13 作品設置位置說明



參、作品設置說明                                      


一 、作品語意


1.美學與數學 - 理性與感性的交織


裝置比例的分割方式,以黃金比例1:1.618 最為基礎換算尺標。

青春期階段青少年在成長過程體格及智力建構黃金時期,此裝置的設計邏輯上,運用黃金比例作為計算運算基礎。藉由身體的感知尋找與數理科學密碼,建構美學的涵養。


圖-14 身體與黃金比例


2.公民與社會-KEY MAN 未來的主人翁


每個人都代表生長土地上的一種色調。教育部統計資料中,外埔國中統計109年學生數男生數221人、 女生數195、教職員數61,合計共477人。每個人都是開啟未來重要的鑰匙。鄉村成長的孩子們有著都市孩童特別不同的環境感受經驗,他們生長在陽光青草泥土開闊的藍天,伴隨的收成的稻穗香氣,雙腳更有機會踏足土地的溫潤。即便短暫停留故鄉幾年春秋,每個成長中的青少年都會是國家社會的關鍵人物,這土地滋養這群未來的主人翁。學生每日穿過門廊開啟求知的鑰匙。


圖-15 鑰匙概念轉譯裝置造型

3.地理與科學 


裝置概念從自然中提取的礦物顏料,展示土地上多元色彩視覺上的饗宴,陳列方式利用實驗室中管口瓶成裝載分分析物理性。成為一個藝術與科學展示現場。預估以外埔區域的信仰中心作為調查範圍,以50間廟宇為預估值,裝置上將呈現至少50種色調。


圖-16 礦物顏料色罐展示

圖-17 外埔區土地公廟調查研究及土壤採集實驗

圖-18 裝置上土壤色粉單元


二、作品概念


聚散雖有時,每一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如同大地星塵,生活聚集在一片天空下。在校園生活3年時光每年師生人數的變動,裝置上的土壤樣本數量隨著變動而做抽取更換。裝置上的每一個物件代表一個獨立個體。泥土色粉的取樣,來自外埔地區的農田,作為每年入學及畢業典禮儀式禮物


主體裝置造型約寬3公尺、高度6公尺,由曲面的設置穿廊的立面上。4道弧型色彩代表稻田裡一年四季色調,由青綠變化到黃褐色。人行鑰匙代表青春期的學童成長軌跡,玻璃盒內的土壤色粉代表來自各區域的學童,物件數量隨著每學年的學生數量增減而調整。


每一個學子如同幼苗,每日經過的路徑上看著故鄉的土壤,也問自己長大後想成為怎樣的人。


作品本身的意義是一個地誌學的研究教材。傳達視覺美感也提醒各位學子自己家鄉美都是需可以透過細心觀察而得到體悟。


1.1 參與式創作
1)藝術計畫開始邀請全校師生採集住家或附近的土壤,並依學習單資訊紀錄環境訊息。
(2)藝術家歸檔及將土壤樣品分類,建立土地的資訊資料庫。
(3)將土壤過濾、清洗、研磨,作為裝置上物件的元素。


1.2. 作品也可以是一個教育展覽現場

藝術品的型態如過不只是雕塑裝置也可以是一個小型展覽。


圖-19 裝置尺寸圖說

圖-20 裝置模擬圖說-1

圖-21 裝置模擬圖說-2

圖-22 裝置模擬圖說-3

圖-23 裝置模擬圖說-4





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湧泉之花 / Die Quellen

連結土地上生活的共同記憶。人們在無數次的遷徙中,即使物換心移能帶走的是對於土地上的情改寄托。此刻的交談是對於賭地給予的溫暖,由不同人身上共同譜屬於集體的故鄉敘事。

湧泉之花:
造型構想由地理紋理與皮層的轉譯,裝置與空間對話,展現出地方與空間契合的氣質。一個生機旺盛的象徵映照四季時序風景,在環山的劇場下,時而寧靜時兒擾動,隨著觀者步伐轉移,體現與環境之間的對話場景。片刻間心思融入山紋、水紋的界線之間。構成心裡想像的一朵綻放的花朵。在動態的環景轉影間,在霧裡、在心裡、虛與實的場景交錯。從旅遊中心窗口往外眺望裝置, 看似一個葉狀形體如同池塘裡的荷花葉堅毅的矗立著。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

東勢林場遊樂區渡假會館 - 巨人之家裝置藝術

 巨人之家裝置藝術設計

巨人的家
前方有一個聲音隧道,不曉得是哪位精靈正在傳唱森林故事,通過隧道後來到巨人的小書房。夜空星塵,巨人在閣樓間觀看星辰的變化。他的住處宛如一個研究室,有許多藏書,也愛躺在吊床上幽靜的空間躺著閱讀書籍。一盞小夜燈映照眼前一片書海,書架上各式各樣的生態研究觀察工具。各式的鳥類圖鑑及植物標本陳列在牆上,巨人都會撿拾各類種子帶回他的居所,他的住處宛如一個研究室真的好似一間博物館。一整天的巡視山林工作,回到家後他喜歡泡在溫泉池內消除一整天的疲勞。待夜燈亮起小精靈們就會驅動前往巨人的臥房,期待聆聽巨人述說森林裡每日的趣事。



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時數20公里的動態視覺

25歲的冒險只是想測試自己有多少能耐能夠為未知將來做一場測試。或許年少總是不服輸一股腦兒想衝就直接行動,但是計劃過程需要預備喔少資源或者有多少資料可參考,在當時也少為數不多。要促成一個行動,除了自己的執念以外,外在的條件當時工作環境是否允許都是一個關鍵。幸運的我有遇到一個好老闆,工作也近2年當時,我想是吧。還算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買一台2萬多元的自行車到底是不是一個明智決定?還想存錢、想充實知識不間斷地買書、買CD、除此之外不無其他娛樂了吧?
2007年7月買的新腳踏車在國美館前攝影
2007年,當時有一部電影“練習曲”,好吧就算是一個屁孩、跟風仔吧。這詞彙那年還沒有。就是一個契機,我的冒險該行動了吧。8月2號出發,8月4號嘎然結束。短短3天的經歷,為何麼至今我對生活樣態的衝擊還是很強大。旅程中遇到許多人事物等都是新鮮的?無法當下消化。第一趟旅程的目標是探訪沿海地區的村落(聚落),在那之前對於台灣這塊土地實在太陌生了。用建築人的觀點規劃這趟旅程,無論新舊空間就是想去體驗。但空間研究真的是我喜歡的嗎?旅程沿路上的風景如果沒有當時的影像紀錄或許都以遺忘殆盡,但是與人接觸的溫度以及對話內容卻迴聲蕩漾存留至今。生活百態的歷練在那些觸及的人短暫的關係聯繫。是一個珍貴的禮物。
隨身帶著一份經建版台灣地圖,那年還沒有智慧型手機可以查詢google地圖。我想路徑應該是這樣吧?后里、大甲、大安、清水、彰化、福興、鹿港、王公、芳苑、大城、麥寮、台西、四湖、口湖(第一天),東石、布袋、南鯤鯓、台南市(第二天)。這些村落對於我來說都好遙遠,如果沒有特定目的,任何人會想要去探訪嗎?在那個年紀就隱約想著這些關於地域性以及生活侷限性的資源差異。當然這樣的體悟並非在這趟旅程才產生的。在那之前雲林斗六的大學生活,花蓮鳳林的替代役生活,都感受到國家資源極度分配不公的事實。

台中的路段其實已經算是生活路徑了,高中3年在大甲,大學時期跟老師在清水工作室。這區域的風景不算陌生。到了彰化沒有直接往市區行徑,到了福興鹿港一帶,印象中是木刻產業,神轎神佛雕刻在公路上都可以看到密集的工廠。那時候福興榖倉好像才修復玩沒多久,也還未開放。當年的就建築再利用議題如小火苗般正在點燃,至少就一個念建築領域的我,還是很嚮往想知道這一切的知識。



鹿港龍山寺在大學時期就已開使修復了,今天2020年8月底再回頭看都以,這漫長的修復時間真是一個考驗。如果是我,我會投入古蹟修復的領域嗎?即便當時有修過文資係的一些課程,但我內心因該還是有所嚮往的吧?





關於貝殼廟的踏查,也許在出發前就有所聞在網路上曾經看過相關訊息吧?這是陰廟嗎當時所見的第一印象,或是這也太浮誇的吧?整個牆面都是珊瑚貝殼,到底是去哪裡收集材料。這是海底龍宮嗎?老實說那廟中泥偶得之態實屬詭異。這廟的主人為什麼願意花這麼多心思在這建築上面呢?這是對信仰的執著還是另有感人故事讓他願意將生命大部分時間投入在其中?我想至今的我也很難為一個事件完整又華麗的呈現在世人面前。

往王功,雞蛋冰與小朋友們,偏鄉的孩子暑假在幹嘛呢?也許就是推銷自家的冰品吧。
我自己也是鄉下孩子,要跨離自己的村落如果沒有其他教育外力推進或是家庭生活在領域延展,大多數的人還是會被困在小小的生活圈內。所以我才會有對知識渴求的動力。那麼這些孩子又如何呢?

路上遇到一位阿伯在剝牡蠣(蚵仔),首先視覺衝擊是原來我們常吃的食物是這些老人家辛苦處理後販賣到市場去的。

印象中第一天就騎了接近200公里,隨身筆記本不知放到哪裡去了。那是第一次單車行哩程數破百的體驗。大腿和屁股肌肉都有受傷。心想這才是第一天那接下來呢?還有幾天可以騎完?今晚要住哪裡?太貴的地方住不起啊!心中有多少小劇場在那太陽快下山前。路長在嘴巴,我想是吧。開口詢問,破爛台語在口湖要怎麼搭訕他人啊?一大堆問題?我最後到了派出所詢問警察哪裡有住宿地方。我覺得鄉村的人真的特別喜歡幫助他人?這也是在雲林唸書的體悟吧。警察聯絡了當地的旅館也請他們來接我過去住處。依稀記得海港傍晚的市集,是夜市嗎?印象已經模糊。那一晚到底好不好睡因該很難受吧?曬傷和腳痛的狀態下。




旅程終點酸然停滯在台南市,但那種不甘心的情緒一直醞釀這一定要企劃下一趟旅程的動力。但是何時還有新的契機可以成行,我也不曉得。
ps:

書寫於2020的秋季依然記憶清晰,只是有些遺憾依然存留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