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477種色調
每一位關心生長在滋養自己土地的人都有一套哲理,不變的是人們彼此都會有著共同的信念。也因如此生活的土地上所傳達的訊息成為我所追求的信仰。從地景的細微觀察、人文的探訪記錄是我所投入的方向。人們連結土地上生活的共同記憶。即便在無數次的遷徙中,即使物換心移能帶走的是對於土地上的情改寄托。此刻的交談是對於土地給予的溫暖,由不同人身上共同譜屬於集體的故鄉敘事,藉由田野調查方式反饋創作主題。從個體到集體共識建立,從我到我們的關係連結,彼此理解以及朝向更好的生活想像前進。
圖-01 外埔區稻田遠眺火焰山
場景一:季節的時序
圖-02 稻田四季樣態
土地的耕種過成由,春季的水淹到冬季的休耕,由水的涵養大地至最後莊稼經由火的煉化後,其養分又回饋於土地中。土地間依循著一種節奏構築一幅完整的生命系統。四季之中看顧著莊稼的種植稻收成,對於農夫而言心裏也是對此神聖的高山有著無數崇敬與感謝。
場影二:土的養分
外埔區位於大甲溪及大安溪河谷沖刷平原,外埔國中的學生來自區內的各里,永豐里(全里)、六分里(全里)、三崁里(全里)、大同里(全里)、大東里(全里)、水美里(全里)、鐵山里(全里)、馬鳴里(全里)、中山里(全里)、土城里(全里)、廍子里(全里)。區域內地質屬於紅土礫石層(后里台地)。在這片豐饒的土地,可以觀察到土地肌理的各總樣貌,同一塊土地隨著時間可以呈現豐富的生命力。土壤表面的風化作用使地被裸露與帶有鐵質土質上呈現橘紅色,靠近水域的土地富含河流沖刷的有機質土質上呈現灰褐色。即便在同一區域或同水脈連結的土地,每一莊稼地的作物以及照料方式不同,所呈現的土壤色澤也彼此有所差異。
場影三:田野調查
研究方法1-區域調查
外埔國中大門旁就是區內重要的土地公廟(學德宮),以此處為中心點發散至全區作為研究調查。人對於土地給予收成的敬重、對於樹靈的敬畏,在莊稼種植農田地及聚落中心會有土地公廟或小祠堂的建立。藉由土地公廟周邊的莊稼田地土壤採集方式,觀察每一區塊土地的色澤樣態的差異。
圖-09 外埔區信仰中心及土地公廟、祠堂調查-2
研究方法2-土壤採集
外埔地區信仰中心及土地公廟周邊採集土壤,經由清洗以及研磨後取得土壤測試樣本。從台地紅土到河谷地帶砂質土壤的色樣調查。標示採集時間以及空間座標位置,作為後續創作及研究基礎資料。提取土壤色樣分析,建立色票作為創作基礎色系。
圖-10 土壤採集樣本
貳、空間分析
一、基地分析
校園孕育知識在理性與感性的交織;美學與科學的函構,開啟對知識的渴望。農業鄉鎮裡的樣貌,對於對於土地的愛意及對於環境的關懷,感受土地上的旋律。不同泥土長出來的樣子,不同區域的展現不同色調,對於家鄉的認知和關懷。學生們雖然來自不同區域但共同在校園一同生活與成長。每個人都是未來國家關鍵的鑰匙,每個人都是未來關鍵的一員。在每日穿過門廊的,開啟求知的鑰匙。
作品設置於建築穿廊牆面上,學校師生每日主要動線,在視線上與作品交互作用。每日人潮最多的交會點。作品設置此處,考量長時間可以避免日曬雨淋。維護管理上方便整理。穿廊開口部方位為東西向,物理環境條件觀察下午光線會從穿廊灑落。但不至於強光會直接投影在牆面上。藉由間接光源投射至作品裝置上。
參、作品設置說明
一 、作品語意
1.美學與數學 - 理性與感性的交織
裝置比例的分割方式,以黃金比例1:1.618 最為基礎換算尺標。
青春期階段青少年在成長過程體格及智力建構黃金時期,此裝置的設計邏輯上,運用黃金比例作為計算運算基礎。藉由身體的感知尋找與數理科學密碼,建構美學的涵養。
2.公民與社會-KEY MAN 未來的主人翁
每個人都代表生長土地上的一種色調。教育部統計資料中,外埔國中統計109年學生數男生數221人、 女生數195、教職員數61,合計共477人。每個人都是開啟未來重要的鑰匙。鄉村成長的孩子們有著都市孩童特別不同的環境感受經驗,他們生長在陽光青草泥土開闊的藍天,伴隨的收成的稻穗香氣,雙腳更有機會踏足土地的溫潤。即便短暫停留故鄉幾年春秋,每個成長中的青少年都會是國家社會的關鍵人物,這土地滋養這群未來的主人翁。學生每日穿過門廊開啟求知的鑰匙。
3.地理與科學
裝置概念從自然中提取的礦物顏料,展示土地上多元色彩視覺上的饗宴,陳列方式利用實驗室中管口瓶成裝載分分析物理性。成為一個藝術與科學展示現場。預估以外埔區域的信仰中心作為調查範圍,以50間廟宇為預估值,裝置上將呈現至少50種色調。
二、作品概念
聚散雖有時,每一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如同大地星塵,生活聚集在一片天空下。在校園生活3年時光每年師生人數的變動,裝置上的土壤樣本數量隨著變動而做抽取更換。裝置上的每一個物件代表一個獨立個體。泥土色粉的取樣,來自外埔地區的農田,作為每年入學及畢業典禮儀式禮物。
主體裝置造型約寬3公尺、高度6公尺,由曲面的設置穿廊的立面上。4道弧型色彩代表稻田裡一年四季色調,由青綠變化到黃褐色。人行鑰匙代表青春期的學童成長軌跡,玻璃盒內的土壤色粉代表來自各區域的學童,物件數量隨著每學年的學生數量增減而調整。
每一個學子如同幼苗,每日經過的路徑上看著故鄉的土壤,也問自己長大後想成為怎樣的人。
作品本身的意義是一個地誌學的研究教材。傳達視覺美感也提醒各位學子自己家鄉美都是需可以透過細心觀察而得到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