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魚躍 / FISH DIVE

 

魚躍龍門

相傳鯉魚躍過龍門之後,即可化身為龍,騰飛參天。在校園場域次裝置的語境中,在幼苗學子們能夠習得知識,在任何領域中都能出類拔萃,未來能展現自己的才能在個別領域成為人之龍鳳,期許孩童們在學海間能悠遊四方。作品創作語境取大甲文昌祠昔日的燕尾鰲龍意象,古代傳說中登龍門化龍者為鯉魚。學童們如同此魚,在習得知識前,鯉魚化龍之前都必須耐心等待,等完成變龍後即可隨心所欲,成就非凡。


藝術家:黃英誠 (RAUM+藝術與開放空間實驗室)





2021年12月9日 星期四

湛藍的天空中我們一起飛 / We soar in the azure sky together.

尋找每個人心中的青鳥靈光

談論一個找尋生命幸福的故事軸線。作品創作概念取自於 莫里斯. 梅特林克 Maurice Maeterlinck 《青鳥》 小說。故事中孩子們尋尋覓覓尋找幸福的路徑中,對於現實和未來的樂觀態度,理解對大自然的奧義,以及探索的熱情與勇氣。

展翅飛翔青鳥找尋到生命中幸福的靈光,引領學童探索知識與勇敢前行。身上羽翼鱗片象徵每一位學童同繁星閃娑斑斕,靈光一閃的的知識累積成為無限的能量,集結每一個學童的知識同靈光碎片思緒。學習夥伴間共同冒險,從個體到集體思考同理心,相互理解與扶持以及找到共同價值,生氣勃勃的飛向朝陽。 在天空自由我們一起翱翔天際,展開的視野到全世界。


藝術家:黃英誠 (RAUM+藝術與開放空間實驗室)




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

饗宴

創作的原型是對於食物記憶的探索。從飲食經驗中思考視覺以過程中情境的感受;從料理經驗與最後呈現的型態中思考著餐食的經歷什麼東西是協調的關鍵。承裝食物的容器以此概念作為最初的創作引言。


藝術家:黃英誠 (RAUM+藝術與開放空間實驗室)



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綵衣舞鳳 / The Colorful Phoneix

創作靈感的聚落文化力,傳統戲曲專業劇場功能外傳統戲曲專業劇場功能,戲劇服裝道具的發展中心,從聚落中廟宇中找尋元素,廟宇乃傳統藝術發源的基地,也是演藝表現最重要的場域。廟宇的建築語彙中,交趾陶雕塑、神祇服裝織繡、八仙彩等民間技藝,也是轉譯成戲曲與道具元素的靈感來源。戲曲中的道具元素與民間信仰中間交織,「鳳冠」代表著戲曲中的人物象徵。

裝置造型為一隻展尺鳳凰。鳳凰鳥造型代表著重生與蛻變的意涵,身上的鱗片如同綵衣斑斕醒目,而綵衣也就是戲曲中的戲服。裝置骨架運用著就有中山堂拆除的桁架以及新的材料共同組構而成。在語彙上乘載著中山堂原本的記憶,將裝置設置館內大廳上方也訴說著共同記憶的乘載。

藝術家:黃英誠 (RAUM+藝術與開放空間實驗室)


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

雙羽,雙語

雙羽,雙語


當我們留下短暫足跡時,眼前物件是個連結。裝置是空間的一個連結導體,說著隱喻的故事。


跟自然間的縫合,該如何行動。請尋覓您腳下的能量,理解生態鏈中的依存關係。動物、植物、自然元素間我們與自然間的對話。人們是否意識到我們一道一道無形的距離感。我們與生態間的隙縫、一個隔離,一層薄膜。在光影交錯的瞬間兩片羽毛的交錯產生一道無形的光網,也說著我們與自然生態的無形界線,是一個隔離或是一個誤區。之間,是一道格柵或是一無形的牢籠,但並不是一道難解的困局。

停留間,我們可以在安靜時刻聆聽大自然的風動、光影、水色。鳥與魚交錯姿態,是生態鏈中的依存關係。交握的手述說著我們與自然的和解。夕陽下的光影,形體的構成,似魚似羽。羽毛看似很輕盈卻也顯得很沈重。

當我們留下短暫足跡時,眼前物件是個連結。雙羽也是雙語,在一念之間是一個保護或是一層枷鎖。


語境

等待期間水邊的候鳥給予的禮物,留下換季的羽依。人們等待一期一會的盼望。坐在海岸邊乘著風聲眼前的粼粼波光閃娑,此時旅人的靜心聆聽自然的聲息。


概念發展-海潮聲


作品造型以2只羽毛表達候鳥棲息生態意象以及運河流動時的波紋,海岸邊潮汐變化的波紋訊息。從不同角度觀看,造型也如同魚身,似羽似魚。也是說明這濕地內的生態系故事。


藝術家:黃英誠 (RAUM+藝術與開放空間實驗室)



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花之間

創作理念

花之間。呈現在纖日廣場主視覺由藝術家黃英誠與花藝師吳宜真共同創作。作為迎賓入口,開啟扇門後進入纖維知識領域。作為迎賓的重要通道空間,裝置由7片開放式門扇組成繫上371個繡框,表面材料由珍珠紗及尼龍織網組合,造型以V字的色彩構成結合中段主視覺花環。

在地產業與藝術家間的合作,尼龍纖維為製造網紗的材料,位於臺中市清水區,多家織造廠生產供應全台灣的農用紗網、織袋等運用商品。藝術家利用生產後的材料作為創作,主視覺花環,運用自然植物以及人造纖維的連結。藉由不同特質的媒材組合,也是表達一個關係狀態的平衡,即便每個人的特質不同,在社會關係上也能夠展現包容與美善。


隨著時間推移,光線在布料上的演色變化,珍珠紗與塑膠織網的透光性在於不同視角觀賞時,材質會呈現不同色調。午後陽光穿透門扇可以欣賞在地面的彩影跳動,民眾可以靜心地感受光線灑落的溫暖。


藝術家:黃英誠 (RAUM+藝術與開放空間實驗室)

花藝師:吳宜真 (青晨花實)

展覽地點: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纖日廣場


音樂 : Midnight Walk by Richard Griffith

攝影/剪輯:黃英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