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8日 星期四

鐵道之光 / The Light of the Railway

設計構想

在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火車作為一種古老的交通工具,似乎在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陌 生。然而,在某些城鎮中,鐵道與城鎮的生活緊密結合,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生活感知場域, 對於居民的日常生活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鐵道與城鎮之間的緊密結合讓人們可以深刻感受 到存在於生活中的轉變。火車經過的聲音、震動和光線,都成為城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市民習以為常的火車行經聲響、火車頭經過的煙霧以及火車的軌道與城鎮建築物相交織的 場景,已然成為城鎮中的一個重要元素,也成為了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獨特體驗。

在這個生活感知場域中,火車的光線尤其引人注目。火車頭、車廂和軌道上的光線,經常 在城鎮的建築物和街道上投下獨特的光影,將城鎮擬態成一個異常的世界。這些光線在城 鎮的建築物和街道上投下的影子和光斑,創造出一個獨特的視覺效果,使市民對於城鎮的 認知產生微妙的轉變。這種微妙的轉變不僅僅是視覺上的變化,更是一種對於日常生活的 感知和體驗。市民們在火車的光線中感受到城鎮的不同面貌,這種微妙的變化也引發了他 們對於城鎮的情感和記憶。這些火車帶來的光線和影子,成為了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 要元素,影響著他們對於城鎮的情感和記憶。
在創作中,我們可以運用光線的特性來表現火車與城鎮的生活緊密結合。例如,利用不同 時間和角度的光線,將火車的行經路線與城鎮中的建築物、街道和人物相互編織在一起, 營造出一個充滿動感和變化的場景。透過對光線和影子的運用,我們可以讓市民感受到火 車對於城鎮的存在和影響,引發他們對於城鎮的思考和情感共鳴。

運用火車的光線和城鎮中的建築物、街道元素,來探討城鎮的美學涵養。透過對光線和影 子的運用,突顯城鎮中的新舊對話,例如現代科技與古老建築之間的對比,火車的科技概 念與城鎮中的歷史建築相映成趣。這種對話不僅呈現了城鎮的多樣性和歷史深度,也反映 了科技與傳統之間的互動關係。

透過火車與城鎮光線場景的創作,讓市民感受到微妙的轉變。這種微妙的轉變不僅僅是視覺上的變化,更是一種對 生活中細微變化的觸感。例如,火車的光線透過城鎮中的建築物和街道投射出不同的影子,城鎮中的人們也會因為 火車的行經而產生情感上的變化。這種微妙的變化可以讓市民重新感受到城鎮中生活的多樣性和變遷,引發他們對 於城鎮的關注和思考。

透過這樣的創作論述,我們可以探討鐵道與城鎮生活的緊密結合,以及光線和影子對於城鎮美學和情感的影響。通 過對於生活感知場域的觀察和呈現,我們可以讓市民重新思考他們對於城鎮的認知和情感,並引發對於城鎮中微妙 轉變的關注。這樣的創作論述不僅可以呈現城鎮中火車與光線的美學場景,也可以引發市民對於城鎮歷史、文化和 生活的深入思考,讓他們更加關心和珍惜身處的城鎮,並對於生活中細微變化保持敏感和觀察的態度。

 
   

以車站為中心,城鎮的鐵道與1公里內的生活圈展現樣態。城鎮與地形地貌的關係,參數化後的色展轉譯樣態,數值化後的城市樣貌。
將城市轉譯成無形的光。運用火車的光線和城鎮中的建築物、街道元素,來探討城鎮的美學涵養。透過對光線和影子的運用,突顯城鎮中的新舊對話,例如現代科技與古老建築之間的對比,火車的科技概念與城鎮中的歷史建築相映成趣。這種對話不僅呈現了城鎮的多樣性和歷史深度,
也反映了科技與傳統之間的互動關係。
苗栗縣 16 個車站與城市展 1 公里半徑內的生活圈,不同的的地 形的的轉譯。這些車站與城市發 展有著緊密的關聯。這份論述將 探討苗栗縣的鐵道車站如何促進城市的發展,以及不同的地形地 貌如何影響這種關聯。

鐵道與城鎮的生活緊密結合
生活感知場域
存在影響我們的日常
用光線將城鎮擬態
讓市民感受到這微微的轉變
鐵道生活圈的交織網絡


藝術家:黃英誠 (RAUM+藝術與開放空間實驗室)

2023年5月17日 星期三

開門見山色 / Mountains Beyond the Door

開門見山色
在不斷穿越,遇見,再發現中,來此地踏尋每個人內心的黃金寶藏。

引言

下一個轉角你會看見什麼風景,在不期而遇之間發現美好。此時作為一個短暫過客,又是如
何跟此地產生親密的連結,帶給自己與他者間珍貴的回憶。故事起點在踏查金瓜石聚落時於
「金德發商店」小插曲。商店主人簡盛隆伯伯一個熱切邀請,進入屋內真心覺得這是一座精
心策劃的場域,從各個物件的擺設與裝飾中,簡伯伯講述其故中含意以及如何引經據典,對
於地方文獻採集與舊商店珍貴文物熱愛,從物件彼此擺設的關係,呈現他對自然定理之敬重
以及家鄉的熱愛表達。我想這無疑是一個充滿密碼的博物館。
待心靈之窗開啟後,您期待看見什麼風景。					
「美」一直都存留著,只是觀者有沒有用「心」去探詢。從商店前庭眺望東面是勸濟堂東南
方是無耳茶壺山,西北面是美人大肚山。無疑的商店位置是一個風水寶地。				

關係美學
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關係。「美」是建構在一個親蜜而互動連結的網絡中。 山城建築錯落大山之中,聚落交錯堆疊風景,人與自然間的關係亦是如此的緊密聯繫,是先 民留下來的珍貴寶藏。當礦產不再開採,在此生活的居民在土地上建構一個共同想像,每個 人詮釋的風貌以及對焦點雖然不同,彼此尊重而互相交集著映照在生活領域中,這層關係親 密聯繫是無價的禮物。

場域元素

轉場 - 生存的拼接場景

黑色聚落的美麗由集體的力量共構而成心。一棟棟的堡壘為了抵抗惡劣的氣候條件,瀝青的
運用是一個很經濟的材料元素,卻也建構此地獨有的特色。在青翠大山襯托下,在聚落巷弄
穿梭之間,在紅磚瓦圍籬前,空氣中捎來著此地特有的濃濃的黑色氣味。

作品語意

在山谷間建構一抹虹彩,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間橋接的對話平台。山景與人的關係,造型表 達的是大自然的眼睛,也是每位觀者的心靈之眼。每個單元都是一個眺望窗景。在一個未知 質域內由集體共構出一個完整。造型由一個單圓構成,拼貼在地聚落生活故事,將其聚落形 象物件利用刺繡及絹印技法描繪在框景之中。談述山景記憶,將意象表達在框景之內。在畫 布填寫自己對聚落調查的記憶故事。人在等待或移動觀看視線中,由畫面內呈現的山景輪廓 交織出屬於自己的心靈之眼。

人與景與物件之間的聯繫。採集聚落的人事物故事,將其形象描繪在框景中,建構一個關係
網絡。藝術家也能更深入的理解及分享聚落的樣貌。將採集回來的形象轉換成圖騰,表現在
黑色網布上。

線索之 1

符號做為一個隱喻的密碼,唯有在巧遇的時間與地點才能看到完整樣貌。這個密碼只有當視
野遠大放才能觀察到真實樣貌。

線索之 2

金德發商店廣場至勸濟堂關公像距離與高程分析離約 178 公尺,高度約 40公尺,等高視角差 13 度。

金德發商店廣場至無耳山山頂距與高程分析離約 950 公尺,高度約 312 公尺,等高視角差 18 度。

線索之 3

秋芒-落雨(落語)
秋季時節早晨薄霧漫山野伴隨芒花綻放輕盈搖曳,如同黃金雨般隨風散落山谷間。
站在庭院中聽風、聽雨聲。一幕一幕的更迭,「大自然」當然是最稱職的說書人。

作品位置說明作品位置:

金德發商店廣場,在山谷間難得的開闊平台,能眺望群山的據點。


秋天金瓜石地區太陽方位角及商店建築物光照分佈,模擬測試其光線穿透作品效果。
預設時間為11月初光照情境。

裝置模擬


心中的窗景,透過藝術介入的方式,由眾人的觀點推移自己理想的觀景位置。穿透在眼前的
是大山與作品間的回應,陽光投影在地坪上隨的時間位移產生變化,在彼此交錯共構屬於此
刻特有的風景。期望在這移動與等待間產出未知的質域,然而藝術表徵也將這心裡的窗景
交織成山城內的秘密寶藏。

在框景中將拓印芒草印象,透過穿透的光線疊印在山景及在庭院地坪上。

上午9點半 模擬光線

上午11點 模擬光線

下午1點 模擬光線

藝術家:黃英誠 (RAUM+藝術與開放空間實驗室)